大家好,德福林小編之前帶大家了解了榫卯結構的由來、應用場景和類型。相信大家都很好奇,現存的古建筑中又有哪些運用了這些種類豐富的榫卯結構呢?今天,就讓小編帶大家來欣賞幾座大量使用榫卯結構的建筑吧!
一、 馬殷廟
馬殷廟,坐落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富川縣城內,是明朝永樂十一年(即1413年)間建造的用以祭祀楚國國君馬殷的廟宇。馬殷廟規模龐大,內飾精細考究,帶有大量宋式風格的木質構件,藝術價值極高,可謂是南方古建筑中的藝術品。馬殷廟內置120根粗細、高低不一的各類圓木柱,所用木材包括古楠木、香檀木等珍貴木材。百柱抬梁,全廟榫卯,不曾用過一根鐵釘。也因此,這座佇立在濂溪河畔的古樸廟宇,被冠以“百柱廟”的美名。
二、 滕王閣
“落霞與孤鶩齊飛,秋水共長天一色”,王勃一篇《滕王閣序》,勾起了多少文人騷客對滕王閣的向往。滕王閣,早已成為追憶懷古與詩詞歌賦的一個文化符號。而在它的盛名之下,其建筑之美也同樣值得我們細細品味。滕王閣的屋檐間存在著大量稱為“斗拱”的結構?!肮啊敝傅氖窃诹⒅捻敹撕皖~枋之間延伸出來的弓形結構,而“斗”指的是拱之間墊著的方形木料,各個構件之間則以榫卯結構連接。斗和拱共同構建成了屋檐的承重結構,可將屋檐的重力傳遞到承重能力強的立柱上,確保滕王閣的穩固。
三、 釋迦塔
釋迦塔,地處山西省朔州市應縣城,也因此被人們稱為應縣木塔。釋迦塔始建于公元1056年,全塔為純木制造,高67.31米,冠絕世界木塔,位列“世界三大奇塔”,其余二者為意大利比薩斜塔和巴黎埃菲爾鐵塔。釋迦塔主要木料為紅松木,超過3000立方米的木料,在榫卯結構的拼合、連接下,構成了這座無釘無鉚的奇觀建筑。釋迦塔經歷了近千年的風雨,甚至遭受過十幾次五級以上的地震,卻依然屹立不倒。歸其原因,正是榫卯結構發揮了木質結構的柔韌性,讓木材之間相互卸力,起到了減震的作用。
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三座頗負盛名的榫卯結構古建筑的介紹。不得不感慨中國古人對天然材料的應用令人驚奇。僅僅用天然的木材,就達到了如今的鋼筋水泥都難以企及的建筑水平。榫卯結構,真是建筑界的一顆明珠。關注德福林,看更多和木材相關的知識哦!(德福林)汕頭市林氏木業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,坐擁汕頭、緬甸、印度尼西亞三大木材基地,是一家專注于天然緬甸柚木材、種植柚木材、菠蘿格、緬甸花梨、非洲木材和南美木材的綜合性木材供應商,多年來致力于為各大廠商提供優質木材,堅持1根也是源頭價。